特稿/“电商村”从业员 被困9小时获救******
图:救援人员将伤者送至医院进行救治。\大公报记者李紫妍摄
广州白云区山体滑坡事件发生后,各路救援力量一刻不停在现场搜救。
昨日下午5时45分,一名伤者被困在倒塌楼房下约9小时后获救。约10分钟后,该伤者被送至南方医院急诊部进行救治。记者在现场看到,有大量医护人员提前在急诊部做好救治准备,救护车一到达,立刻就把伤员从车上转移至抢救室内。当时,这名伤者已经从头到脚浑身布满血迹,衣物也被血迹染透,气息较为虚弱。有现场患者家属看到,从车内到进入抢救室期间,医护人员一直在对该名伤者进行心肺复苏。
记者在急诊部外遇到这名伤者的同事钟先生。钟先生说,他们都是电商从业人员,事发楼栋之一7号楼就是他们的办公地点,他说这栋楼是靠近外侧的那一排。他透露,伤者在公司做客服业务,事发当天轮值早班。“早班8点,然后8点半就出事了。”提起灾害的发生,钟先生神情仍然恍惚。他介绍,公司一共6人,当天早班员工共2人,另一位是他的哥哥,在上午较早时已经获救,并送往武警医院接受治疗,“我去看过了,因为他救得比较早,情况还可以。”
事发地白云区大源村是著名的电商村,曾有媒体在报道中称之为“百亿‘淘宝村’”,“20万人口有3000家网店”。附近的村民告诉记者,电商产业的兴起让这里涌入了从外地来谋生的人,钟先生兄弟俩就来自福建,下午被救出的伤者来自广东肇庆。\大公报记者 李紫妍、帅诚、敖敏辉、黄宝仪
反击谬论/埋于地下室50年 原片重见天日******
“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在1948年就完全被封冻起来。”邵子平认为,这是因为在1947年至1991年冷战期间,美国的政策要有利于重建日本。马吉影像在二战期间及战后很长时间,实际上并不为一般公众所知,“甚至对西方的历史学家来说也是如此,普通的中国人和日本人也知之甚少。”
石原慎太郎对《花花公子》撒了什么谎?
美国1990年10月号英文《花花公子》杂志(PLAYBOY)刊发了对日本前交通大臣石原慎太郎的深度访谈,时年57岁的石原慎太郎在日本政坛炙手可热。“他于1968年当选日本国会(即议会)议员,曾担任交通部长和日本环境署署长。他长期致力于日本的外交事务,他的朋友包括前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
《花花公子》杂志特别描述了此次“来之不易”的采访,“当我们在东京采访石原慎太郎时,《花花公子》杂志只是众多试图采访他的美国和国际媒体之一。编辑大卫‧谢夫说服他接受迄今为止最深入的一系列访谈。”
访谈以问答形式展开,石原慎太郎一口气回答了《花花公子》杂志提出的88个问题。在回答了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相关问题之后,第10与11个问题有关中日战争:
问:日本的历史难道不同样残酷吗?你如何为中日战争期间令人难以置信的种族灭绝辩解?
答:手枪和机关枪与原子武器不是一回事,不能相提并论。我们做了什么?日本人在哪里大屠杀?
问:举个例子,在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中,超过10万平民被屠杀。
答:有人说日本人在那里制造了大屠杀,但那是不真实的。那是中国人编造的故事。它玷污了日本的形象,但那是个谎言。
时任《世界日报》时政记者的魏碧洲读到《花花公子》上刊发的这篇专访,吃惊与气愤。他把这段专访整理成一则消息刊发。1990年9月7日,《世界日报》以《石原慎太郎真会说“不”接受〈花花公子〉访问大声詈美指“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编造》为题在3版头条编发了消息。此报道反响巨大,魏碧洲接到当时在纽约联合国工作的邵子平打来的电话,查询此报道的信息源。
纽约华人全球征集史证
纽约华人的怒火被迅速点燃。在美华人唐德刚、杨觉勇、陈宪中、邵子平、姜国镇等立即行动起来。1990年11月10日,美国《侨报》全文刊登了署名文章《驳斥石原慎太郎的公开信》。邵子平、陈宪中等牵头发起全美华人筹款6万美元,于1990年12月26日在《纽约时报》刊登全页广告“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兼驳斥石原慎太郎”,同时向全世界征集南京大屠杀有关资料。
“《纽约时报》那页广告带来意外收获。”邵子平说,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乔治‧费奇的女儿爱迪斯‧费奇夫人,按报纸公布的电话主动联系他,提供了其父自传《我在中国八十年》和一部费奇编辑的马吉影像胶片拷贝。“片长11分钟”。
约翰.马吉的大名于1991年前后名重一时,同时源于东西德合并统一后,原东德波茨坦国家档案馆开放,发现在1938年初德国驻南京大使馆给柏林外交部的文件(后称《罗森报告》)中,有14页英文撰写的马吉当时所摄的电影内容介绍,但原所附之电影片却不见踪影。
这份《罗森报告》在1990年12月17日被日本京都新闻发现并报道,在日本报纸以大字标题刊出后,由于未发现影片拷贝,“有名无实”,影片被日本媒体称作“鬼片”,有日本记者赴美国展开寻找。
“促使我们全力以赴寻找马吉的直接原因,是日本报道德国外交部档案公布的《罗森报告》(全称《罗森给德国外交部的报告》)中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影像消息,而且特别说明这是马吉拍摄的影像。”针对联合会之所以会忽略已知费奇版马吉影像,邵子平补充解释道,“我们立即着手去寻找南京大屠杀影像,当然就从马吉本人或者他的后代去找。”
1991年7月12日,在日本每日放送记者加登英成于洛杉矶找到马吉影像11分钟费奇版胶片之后的第10天,邵子平在纽约大卫‧马吉家地下室里,成功找到了其父马吉牧师拍摄记录南京大屠杀历史画面更为丰富的13卷马吉影像胶片原片。
时年66岁的大卫‧马吉告诉邵子平,这些胶片自1940年起一直存放在他的家中,已整整50年。
今年7月26日,邵子平向《大公报》叙述了当时的情景:地下室的货架上,凌乱地堆放着一摞摞存有胶片的暗绿色圆形金属盒,另有数十个边长约十公分的正方形柯达胶卷纸盒,每个盒子里存放着一小卷胶片。“巴掌大的胶卷纸盒侧面写有马吉牧师亲笔描述的胶片内容提要。”邵子平逐个查看:一个中国孕妇被刺了不少于19刀;一个小男孩被刺;几乎断颈的女子;被烧伤的男孩……这正是马吉拍摄的记录南京大屠杀现场的原片!
根据胶片内容提要,邵子平挑选出13个装有与南京大屠杀相关胶片的纸盒,将这13盒胶片送到曼哈顿一家叫做DuArt Video的专业影像公司。
“影像公司从专业角度向我们建议,用目前最好的保存办法,是把这些胶片上的影像做成‘一吋盘’,不仅可以保存影像资料,还可以拿到广播公司、电视台去播放。而16毫米胶片已经无法播放了。”邵子平说,“一吋盘”是为电视播放所设计的广播级磁带,联合会就照影像公司的意见,将影像转成类比电子档案,储存在富士公司的“一吋盘”上。
邵子平强调道,“我们拿到影片胶片时并不了解其中的内容,我们只是一段一段对着光仔细察看。那时候,我们还不知道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也不了解李秀英,既没有研究时间次序,也没有选择性覆製,是混在一起拼接成一份37分零5秒的‘一吋盘’。完成覆製后,我们把13卷胶片原片连同纸盒全部还给了大卫‧马吉。”
1991年8月2日,联合会在纽约假中城巴比逊宾馆召开记者会,公布了美国牧师约翰‧马吉1937年至1938年间在中国南京拍摄的记录侵华日军南京暴行珍贵历史镜头,这些唯一记录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动态影像血腥画面,震惊世界。

逾3成加沙亡魂为儿童******
图:加沙难民在空投救援物资后在地上寻找食物。\法新社
•加沙卫生部数据显示,截至8月5日,以色列对加沙的战争已造成超过6.1万人死亡,其中儿童死亡人数超过1.85万,占总人数的3成以上。
•根据加沙卫生部5日公布的数据,过去24小时内有8人死于饥饿,因饥饿死亡的人数已增至188人,其中包括94名儿童。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日前表示,32万加沙儿童正面临急性营养不良风险,数千人患有最严重的重度急性营养不良。7月上旬已有5000名儿童因营养不良入院。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指出,对儿童来说,加沙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每小时有超过一名巴勒斯坦儿童被杀害。
大公报整理
找回状态!大坂直美两盘击败陶森,晋级WTA1000蒙特利尔站决赛******
8月7日讯 在刚刚结束的WTA1000蒙特利尔站半决赛中,大坂直美直落两盘击败陶森,晋级决赛。
两盘比分:6-2、7-6(7)。大坂直美在第二盘抢七挽救两个盘点,最终取胜。
大坂直美职业生涯第五次跻身1000赛决赛。这也是她自2022年迈阿密站之后的最高级别决赛。
接下来,她将和本土新星姆博科争夺冠军。
未雨绸缪/提高应对能力 加快韧性城市建设******
近日,京津冀、粤港澳等城市群几乎同时遭大暴雨袭击,加上此前的北京7.30大暴雨、郑州7.20大暴雨等重大灾害事件,内涝、水浸、洪水、山洪等问题正暴露出城市的脆弱性。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孙永平曾表示,“由于气候不确定性的风险日益增加,对于城市气候安全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推进韧性城市建设,需要系统谋划,久久为功。”在极端天气尤其暴雨灾害频发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应当如何加强气候韧性,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
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是难点
值得注意的是,常年面对台风、强对流天气等引发的暴风雨天气,大湾区城市基本都形成了一定的从风险预警到应急处置相对完整的应对流程,然而城市内涝还是会发生。多位专家分析,表面看这是排水问题,实际上更是城市规划的问题。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副院长李伟权分析,内地许多大城市都存在早期韧性城市规划缺失的问题。因此,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提高城市的韧性能力是现代城市建设难点。需要通过打造智慧应急系统、改造基础设施、改革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建设,综合性弥补先天不足。
除此之外,还有高温之下的劳动保护、人文关怀等也拷问着社会保障机制。更进一步,当雨水、温度等气候资源发生变化,农、工产业结构等社会经济系统是否需要调整,都将成为气候变化下,对城市提出的新挑战。\大公报记者李紫妍
投资4000亿美元换降关税? 台官员疑探风声******
【大公报讯】据中通社报道:美国公告将台湾“对等关税”税率调整为20%后,在台湾社会持续掀起波澜。台经济主管部门负责人郭智辉与企业代表会谈时提问称,“假设必须加码对美投资4000亿美元,是希望当局去投资,还是由民间筹措?”
郭智辉4日到高雄主持传统产业业界座谈会,与精密机械、机车零部件、金属加工、塑橡胶等产业代表,研商关税变局及新台币汇率升值的应对之策。
与业者座谈时,郭智辉询问,如果要争取到和日韩一样15%的税率,那么日韩答应美国的所有条件,台湾方面也需要全部答应,包括开放农产品与工业产品,美国汽车、药品进口降至零关税。
“当局投资”或“民间筹措”
郭智辉接着表示,投资美国的价码可能要4000亿美元,并问业者希望当局投资美国还是从民间筹措资金。
尽管目前台美关税谈判进度不明,台当局领导人赖清德也以“保密”为由不愿透露,但值此关键时刻,此前已有报道指出,为争取更优惠税率,台湾计划向美国阿拉斯加州采购600万吨天然气,是台湾史上最大的天然气采购订单。因此郭智辉的相关说辞掀起轩然大波。
台经济主管部门4日晚间紧急发表声明称,郭智辉是以日韩投资美国来举例说明,如果要换取美国降低税率,台湾可能将面临与日韩相当的条件压力。这并不代表台当局已作出任何承诺。
台湾《联合报》质疑,台美关税谈了五轮,关于台湾该让什么、有能力投资美国多少?应该是由当局相关单位先模拟推算,并提出完整的方案,逐一与相关产业讨论,再做调整,据此向美方传达台湾社会的共识。现在不仅黑箱作业,官员还与企业随口广泛地交换意见,并不是真正的沟通,不仅有失专业也不负责任,更如同把美方压力强压在业界身上。台湾舆论近日普遍担忧,关税或仅是“前菜”,美方真正意图或指向技术转移,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全球供应链地位恐受冲击。